CHINESE OVERSEA LITERATURE

少小离家老大回

我从小在北京长大 , 自从学业结束分配到外地工作后 , 将近半个世纪没有回过曾经居住过的中纺部宿舍了 . 五十年代的北京东郊叫棉花地 , 很荒凉 , 东大桥附近只有一个火葬场 , 还有一个令我非常响往的由苏联老师执教的北京芭蕾舞学校 . 再比较醒目的就是用铁丝网围着的 , 红砖红瓦盖的几十栋中纺部宿舍的两层小楼 , 每栋小楼楼上住两家 , 楼下住两家 , 我家住楼下 . 铁丝网对面是一片简陋的军营 . 我刚上小学的妹妹经常到解放军叔叔那里借小人书看 , 然后从她那里得知在军营的操场上哪天演什么电影 . 这是最为开心的一件事 , 因为那时没有电视 , 听老师讲社会主义的苏联人可以在家理看小电影 , 就象听天方夜谭一样 .

2004 年 8 月 15 日 , 我回了一趟魂牵梦绕的中国 , 我选择的第一站是北 . 京 . 尽管家在五十年代末因父亲支援大西北而迁到了西安 , 北京对我来说正象一首诗中所说 :“ 无论你走得多么远 , 你的心总是和我在一起 , 无论黄昏时树的影子有多长 , 它总是和树根连在一起 ”. 我要重温儿时的梦 . 我来到芳草地 , 去了我的母校 ___ 女四中 , 还是老样子 , 我熟悉的图书馆和教室 , 只是多了一栋楼 , 校名改为朝阳中学 . 我又来到东大桥 , 就象刘姥姥进到大观园似的 , 东郊已成使馆区 , 眼前一片陌生 . 别人要我沿着中纺街走过去即可 , 并说你离开北京那么久 , 就连我们这些住在这里的人都很难找到地方 , 北京变化太大太快了 . 我终于找到了故居 . 房子显得很旧 , 被周围几十层高楼的建筑群包围着 , 那两层小楼就显得相形见绌了 . 问了几位长者 , 没有人认识我父亲 , 当然更没有人认识我 , 并反问我从那里来 . 正如贺知章的 “ 回乡偶书 ” 中所述 : 少小离家老大回 , 乡音无改鬓毛衰 , 儿童相见不相识 , 笑问客从何处来 .

我来到了天安门广场 , 仰望着天安门城楼 , 那是个神圣的地方 , 过去只有国家的领导才有资格上 . 我们这些中小学的少先队代表只能在 “ 五一 ” 和 “ 十一 ” 时 , 站在天安门对面的马路旁 , 等游行队伍过完后 , 大家欢呼雀跃穿过白玉石桥 , 跑到天安门城楼下 , 使劲地摇着手里的花 , 高喊毛主席万岁 ! 此时 , 毛主席走到天安门最下边的台阶上 , 手拿帽子 , 向我们左右挥舞 , 少先队员们个个心花怒放 , 形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. 光阴似箭 , 日月如梭 . 昔日那个穿着白衬衫蓝裤子 , 系着红领巾的小姑娘 , 如今已成了鬓毛衰的老太婆了 . 我费力地爬了六十多个台阶上到了天安门 , 也站在了当年毛主席站的位置 , 浮想连翩 …… 如今 , 毛主席已安祥地躺在纪念堂里近三十年了 , 我决定再去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一次 , 我租了一束花 , 献在毛主席坐像前 . 他的是非功过只能由后人评说了 . 我还首次参观了人民大会堂 , 地板和楼梯都是土红色的天然大理石 , 能容纳一万多人开会的会议大厅的椅子刚刚换成了棕色皮椅 , 中央歌舞剧院和中央芭蕾舞团等正在舞台上排练纪念邓小平诞生 100 周年的节目 . 还参观了宴会厅和迎客厅 ( 有天津制作的世界最大的地毯 ) 以及风格各异的北京厅 , 上海厅 , 辽宁厅和湖南厅 . 接着 , 我又登上了正阳门 ( 前门 ), 我穿上了女皇的服饰 , 在正大光明的匾下照了几张相 . 当我入厕时 , 才发现纸巾放在存包处了 , 到处没有纸 , 令我好尴尬 . 在加拿大就不用操这个心 . 我在王府井大街和东安市场旧地重游 , 已找不回过去的模样了 , 今非昔比 , 这种既古老又现代的文化气息令我流连忘返 .

有人说 :“ 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 , 是一个贫血的城市 ; 一个没有历史的城市 , 是一个没有品位的城市 ”. 而北京正是驰誉世界的着名历史文化名城 . 五十多万年前就有古人类 “ 北京人 ” 生活在这里 . 建城已有 3000 多年的历史 , 历经千余年封建王朝 . 文化更是不胜枚举 ,“ 中华世纪坛 ” 前地上的铜板和石板上已记载着中华五千年来每一年的大事 , 中华世纪坛中有中国最大的园形大型彩石浮雕 __ 中华千秋颂 , 浓缩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 . 北京的古建筑和现代建筑交相辉映 . 北京人是那么亲切 . 我晚年回到北京 , 她变得这么靓丽 , 我怎么也看不够她 , 北京 __ 永远是我的最爱 !